close


 

 朋友,你聽過「社會企業」嗎?社會企業的特色,是以創新、足智多謀的經營策略,從企業的角度,提供實際可行的方法,在商業獲利的前提之下,體認社會責任、解決社會問題,並且產生社會價值(例如幫助弱勢團體、響應環保活動、提供就業機會....等)。

    既然是不以獲利為「唯一」目標的「社會企業」,就必須推翻舊有「以營利為目的」的概念,才能從另一個角度思考,發現嶄新的企業運作流程、提供消費者更優質的服務及產品,用創新的方法,結合舊有的方式(媒體、通路、新聞...等),群策群力,解決存在已久的社會問題(貧窮、資源分配不軍、環保..等)。

  近年來,愈來愈多的知名企業,開始用「營利實體」的方式,設立或持續支持「非營利機構」,因為對這些企業來說,這是一個可以達到「社會企業願景」的最佳策略。成為一個社會企業,並不表示要改變或推翻原有的經營模式(Business Model),反而是「社會企業」因為確切了解市場經濟的限制,更能讓不論是「富人」或「窮人」,都有機會一起參與「公益目的導向」的慈善活動。

    例如,許多社會企業與財團經營的企業合作,讓使很多人有機會接觸科技的變化,也藉此了解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科技資訊、保建、環境、乾淨的水、醫療資源、教育....等。

    社會企業是當代社會的重要規劃者,他們在現況中看到令人嚮往的未來,並起而行,不管旁人如何想、如何看、如何說,也無法動搖他們的想法。但是,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一樣,仍然必須借重專業經理人,使機構能平穩運作,甚至發揮更大的經營成效

      因此,「獲利」是達到社會企業目標的手段,而非目標。個人報酬、風險與花費在這樣的前提下,被社會企業列為次要。社會企業因為沒有「營利」的綑綁,反而能拋開成規,開創更多元的經營方式,打破舊有市場經濟的限制,服務更多亟需幫助的團體或個人。

     藉由社會企業所開創及執行的專案,直接與間接都幫助社會企業得到更大的影響力。就如同輪子(KNOW-HOW)現在已經存在了,不需要重新被發明,而是需要能夠適應旅途中不同的地形。社會企業需要更多來自社會不同階層人士共同來參與,有你的參與,社會企業必然有能力執行他們所要完成的目標,並且將此列入企業發展規劃之優先考量。




穗樺妮基金會結合「目的行銷」的創新理念,無私的將企業獲利全部捐出,只保留 1 %- 2 %損益平衡,與一般社會企業在盈餘結算後,提撥一定比例的公益預算相比,又是另一層次的「利潤全額提撥」的「社會企業」。希望透過企業拋磚引玉,加上你我的參與,能儘速達成「五年全球認養一百萬貧童」的目標,讓企業的社會價值,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境界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rivanbmk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